在漫山遍野的果林掩映下,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羌族风情小楼错落有致,阡陌相连,四处飘溢着甘醇的果香,醉人心扉……近日,记者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,一眼望去,青峰翠谷,绿意盎然,曲山镇正以崭新的面貌述说着它的新生。
(本文配图为四川猕猴桃施肥)
走进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,记者看到,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全是枇杷树、李树等果树,远处还有成片的果林,村民陈军业正在自家门口清理刚摘下的枇杷。“家里共有6、7亩茶园和果园,靠生产茶叶、李子、枇杷,年收入能有4到5万元。”陈军业乐呵呵地说,“依靠果园发展农家乐,收入还能增加一大截。”
(本文配图为四川猕猴桃基地春季果园)
据石椅村村主任陈华全介绍,石椅村完成灾后住房及基础设施重建后,积极发展林果产业,组建了石椅水果专业合作社,入社社员占全村人数的90%。合作社现有枇杷、桐子李、猕猴桃基地2500亩,年水果销售收入达78.4万元,农民人均收入2390元。
在曲山镇沙坝村,一株株猕猴桃树枝条壮实肥厚,让人眼前一亮。“猕猴桃树的寿命一般在30年至50年,平均每亩纯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,是种粮食纯收益的5倍以上。”沙坝村村民告诉记者,由于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植猕猴桃,灾后产业重建,沙坝村利用灾后复垦的300亩土地,种植红心猕猴桃,并成立了猕猴桃种植合作社,建设猕猴桃基地,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。
作为“5·12”特大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受灾极为严重的5个乡镇之一,曲山镇经过灾后重建和振兴发展,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都得到恢复。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,曲山镇按照“一村一品”的思路,逐步恢复高山茶园等特色农业,大力发展绿色水果种植,在多个村庄建立优质茶叶、猕猴桃、桐子李等特色产业基地。同时,曲山镇充分发掘禹羌文化,突出区域特色,将旅游业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,又将林果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,走出了一条以绿色生态支撑特色旅游的发展之路。
(本文配图为四川猕猴桃有机肥)
作为典型,石椅村除种植果林外,还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体验旅游,不仅修建了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房屋,而且善于利用服饰和歌舞等形式,向游客们展示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。该村5户村民组建了石椅羌寨羌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,大力发掘羌民族文化,进一步拉动了旅游产业发展。目前,全村发展农家乐34户,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60万元,解决200人就业,其中解决邻近村就业80人,农家乐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财源。“明年这些农家乐将会全部联合,成立旅游合作社,从分散向联合转变,打造特色羌族农家乐群。”陈华全说,“目前已经聘请了专业的羌文化舞者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,进行市场化、专业化运作。”
(本文配图为四川猕猴桃花粉基地喷施叶面肥)
风正潮平好行舟,扬帆奋进正当时。曲山镇正在“产业兴镇”的指引下,迸发出勃勃生机。
(四川猕猴桃价格多少钱一斤)
猕猴桃是一种新兴果树,发展速度很快,近10多年来年产量均以20%的幅度增加。然而作为一种小众果树,关于发展的适度规模、区域布局、品种结构、目标市场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。在市场方面,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其特点知之甚少,我国基本没有关于猕猴桃消费趋势和消费市场培育方面的研究,现今开发品种也很少进行消费者喜好度测试。但事实上,新的品种在进入商业化种植之前,必须综合考虑消费群体、经销商、种植者的需求,做到消费者满意、经销商愿意经营销售、种植者容易生产出来,这样的品种才称得上一个好品种。因此,有必要进行国际与国内猕猴桃市场与贸易的研究,分析猕猴桃消费需求和猕猴桃产业发展趋势,跟踪知名品牌变化;并构建猕猴桃现代生产技术、产品和信息交流平台,建立技术推广队伍,使我国猕猴桃产业走在正确的方向上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