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绍猕猴桃主要根部病害的发病症状、发病规律,包括疫霉病、根结线虫病、根朽病等,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,以为猕猴桃根部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。
关键词 猕猴桃;根部病害;发生;防治措施
中图分类号 S436.634.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-5739(2012)10-0174-01
夏季天气炎热,气温高,枝梢纤弱、叶小、叶黄、叶枯、生长衰弱等症状常发生于猕猴桃树上,严重者出现落叶、落果甚至死亡的现象。2011年周至县病园率达45%,病株率达8%,严重发病果园病株率高达40%左右。近年来,周至县植保站经过观察和调查,证实出现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猕猴桃的根部病害所致。而大多数果农只注重地上部病害的防治,易忽视根部病害的防治,常导致防治不及时,造成巨大损失。现将猕猴桃主要根部病害介绍如下,以供参考。
▲猕猴桃苗
▲阳光金果猕猴桃果园
▲猕猴桃高枝牵引
▲猕猴桃夏季管理
▲猕猴桃高枝牵引
▲金果猕猴桃
▲红心猕猴桃果袋
1 疫霉病
1.1 发病症状
由鞭毛菌亚门的疫霉菌属(Fhytophthora spp.)真菌所致,主干茎基部和根颈部是主要的受害部位。植株受害后,受害部位初现圆形或近圆形水渍状病斑,后病斑逐渐变为暗褐色不规则状,皮层坏死腐烂,皮层内部也呈暗褐色,严重者病斑可以绕茎1周,甚至可危害到木质部,致使全株叶片萎蔫,整株死亡。
1.2 发病规律
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猕猴桃根系肉质,木质化差,肥大,呼吸旺盛,因而根部病害疫霉病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严重:一是7—8月,高温高湿,田间排水不良;二是须根过深,导致呼吸受阻,常由连年过量施用土粪所致;三是采取掠夺式经营,树势较弱的果园易感染病害;四是由于施肥不当、冷害、机械损伤等导致根部受损或伤口过多的果园发病较重。
2 根结线虫病
2.1 发病症状
由南方根结线虫[Meloidogyne incognita(kofoid & White)chitwood]所致,花生根结线虫[M.avenaria(Neal)Chitwood]和爪哇根结线虫[M.javanica(Treub)Chitwood]也可危害。病株侧根和纤维根产生圆形或纺锤形的根瘤(虫瘿),小如谷粒,大如绿豆或黄豆,散生或聚集成串珠状,根瘤初为淡黄色,表面光滑,以后逐渐变黑褐色。受害根较正常根短,分枝少,病根后期腐烂。地上部症状与缺素症相似,表现为发育不良,生长缓慢、衰弱,结果少,果实小。受害轻的植株地上部不表现症状,但产量较低。
2.2 发病规律
根结线虫主要以卵囊内的卵和2龄幼虫在根或根际土壤中越冬,早春猕猴桃新根生长期孵化出2龄幼虫侵入新根引起发病,感病苗木和砧木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。猕猴桃根结线虫生活史的长短受温度影响很大,温度高则生活周期短,各地由于气候的差异,根结线虫发生代数不同。线虫的活动与发育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,湿度过大或过小均对其不利。此外,黏性土壤比砂性土壤发病轻,在周至地区1年发生4代。
3 根朽病
由担子菌亚门密环菌(Allrimara spp.)真菌所致,主根、侧根、根颈部是主要的受害部位。植株受害后初现黄褐色水渍状斑于根颈部皮层,后皮层逐渐变黑软腐,韧皮部从木质部脱落,木质部变褐腐烂。病菌侵入植株后,有白色菌丝层生长于皮层与木质部之间,呈扇形扩展。危害严重的植株在1~2年内全株死亡。发病规律与疫霉病相同。
4 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
4.1 农业防治
4.1.1 培育无病苗木,合理负载。育苗地一般选择多年种植禾本科植物的地块。结果过量,使用大果灵常导致树势衰弱,根部病害加重,因而在生产上应做好人工疏果工作,将病虫果、伤果剔除,以减少树体负载量。同时,应尽量少使用大果灵等,以保证减少养分消耗,合理负载。
4.1.2 加强肥水管理。猕猴桃树的施肥应遵循以下2个原则:一是增施有机肥,使土壤疏松,通透性好,进行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土壤改良工作;二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,氮肥少施多次,增施磷肥,补施钾肥。此外,加强水分管理,虽然猕猴桃需水量大,但耐湿性较弱,应在其生长季节及时均匀灌水,降水后,应及时对排水不良的果园开沟排水,切忌盲目随意灌水。
4.2 化学防治
对根朽病和疫霉病感病的果园,可用40%多菌灵400倍液,或0.8%噻霉酮(菌立灭)300倍液灌根,株灌药液2~3 kg,每隔15 d灌1次,连灌2~3次,均能起到抑制病害和提高单株产量的作用。对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果园,在越冬代线虫侵入新根前,用1.8%北农爱福丁乳油9 kg/hm2对水3 t/hm2,浇施于病株根系分布区的耕作层,或拌细土375 kg/hm2撒施后耕翻,隔7~8周连施2次;亦可用克线丹10%颗粒剂45~60 kg/hm2、10%克线磷颗粒剂45 kg/hm2、10%益舒宝颗粒剂60~75 kg/hm2,将树冠下3~5 cm表土疏松后均匀撒施,随即覆土,隔3周左右连续施2次。在施药期间若土壤干旱,适量灌水,防效更好。

评论